三年光陰,只是歷史長河中的驚鴻一瞥,卻在吉水孕育了氣勢磅礴的新氣象。這一成果,得益于贛南等原中央蘇區振興發展的國家戰略。
圍繞“一年大變化、二年見成效、三年爭先進、四年創一流”目標,吉水感恩奮進,不甘落后、勇于創新,直面經濟欠發達、民生欠賬多的縣情,把解決突出民生問題作為振興發展的首要任務。
短短三年時間,全縣經濟發展提質增效,“造血”功能不斷提高,內生動力日益增強,主要經濟指標節節攀升,榮獲“首屆江西省十佳宜商縣”、“浙商最具投資價值開發區”、“全省科學發展綜合考評先進縣”、“開放型經濟工作先進縣”等稱號。
變化的背后,是吉水干部作風和干群關系的深刻轉變。吉水縣上千名干部進村駐組,與群眾結對聯系,把蘇區振興發展大計化為一樁樁、一件件具體實事,讓廣大群眾看得見、摸得著,群眾幸福指數和滿意度穩步提升……
三年鳳凰涅槃,今朝萬紫千紅。
主動對接 打造經濟核心增長極
短短三年時間,這里蝶變新生。
時間撥回到2012年6月28日,黨中央為贛南等原中央蘇區量身定制的《若干意見》正式出臺實施。
2013年8月22日,國務院辦公廳出臺文件,明確國防科工局對口支援吉水縣;9月13日,得知國家國防科工局副局長黃強在井岡山學習,吉水縣委、縣政府主要領導主動拜訪,向其匯報對接相關情況,明確對口支援方向;10月10日,國家國防科工商調研組深入吉水實地調研開展蘇區對口支援工作。
2014年1月,國防科工局發展計劃司副處長潘虎到吉水掛職縣委常委、副縣長,同月,全省首個振興蘇區建設工業項目——中國電科集團第二十三所航空航天線纜產業化項目落戶吉水; 5月29日,國家國防科工局印發了《國防科技工業對口支援江西省吉水縣振興發展的實施意見》;6月6日,省委書記強衛對此作出批示:“非常感謝國防科工局領導對對口支援吉水縣的高度重視,我省有關部門和吉安市、吉水縣一定要珍惜支持,抓好落實,促進老區振興發展?!?/p>
蘇區對口支援工作啟動以來,吉水縣吃透國家政策,堅持“長遠與近期相結合,輸血與造血相結合,本地基礎與科工局優勢相結合”的方針,緊貼實際及早開展對接。一方面,迅速成立高規格的對接蘇區工作領導小組,第一時間與國防科工局順利對接,并熱情邀請對方赴吉水實地考察,另一方面,堅持頂層設計,規劃先行,2013年10月就已編制《對接國家國防科工局對口支援三年工作計劃》,在吉安市范圍做到了向上溝通匯報、幫扶單位入吉調研、啟動規劃編制、落實項目和資金、省委主要領導批示“五個最早”,蘇區對口支援對接工作走在了省、市的前列。
兩年多來,經過雙方共同努力,國防科技工業全行業對口支援吉水的大格局初步形成。雙方組織開展的系列對接活動,也促成了縣里與科工局、縣委主要領導與軍工電子央企集團負責人、軍工企業及重要配套企業、軍工口行業協會與吉水企業之間的互動,推動了對口支援工作,為吉水縣搭建了產業交流合作的平臺。
更令人欣喜的是,在國防科工局的指導幫助下,吉水規劃建設3000畝軍民結合產業基地,項目已納入贛南等原中央蘇區50個重大項目調度范圍,并列為全省重點打造的十大軍民結合產業基地之一,力爭在2020年前引進約30家軍工關聯企業,成為百億園區,成為吉水經濟核心增長極。
咬緊目標 產業發展升級上臺階
地方經濟強不強,要看產業旺不旺。
去年,百威英博啤酒項目、金田麥國際食品、富創精密工業等一大批投資規模大、市場前景好、稅收貢獻大、科技含量高的企業紛紛落戶吉水;今年,該縣與中國電子科技集團重慶聲光電有限公司、中國兵器工業集團凌云工業股份有限公司,分別簽訂了電子材料、新型管材建設項目意向協議。隨著這些“航母式”項目的落戶,形成了該縣工業新的發展引擎和支柱。
借助國防科工局對口支援,吉水因地制宜,選擇了電子信息、林化香料、綠色食品三大產業作為主導產業,按照“大集團引領、大企業支撐、大項目集聚”的發展理念,不斷引導主導產業集聚,壯大產業園。
該縣一方面大力實施電子信息產業招商引資和項目建設,把產業上下關聯度高的企業引進來,通過產業招商、定向招商等多種方式,成功引進嘉泰電子、景旺電子等12家電子企業,形成新興產業的集聚效應。另一方面出臺了一系列重點扶持、優先發展的政策措施,集中力量培育電子元器件、太陽能光伏產品、LCD液晶顯示模組、LED背光源等電子產業集群。
吉水生態條件良好、森林資源豐富,是全國主要的蒎烯加工基地和藥用香料油集散地。該縣出臺多項優惠政策扶持林化香料加工基地壯大,每年安排專項資金支持企業自主創新,并實施各項科技激勵政策,通過科技創新和金融扶持,不斷延伸產業鏈條,衍生配套企業,推動產品向終端化、日用化、品牌化方向發展。目前,該縣嘉源香料、興華香料、赫信化學等40多家林化香料企業快速發展,衍生了林產化工、藥用香料兩大系列200多個品種,產品暢銷世界各地。
此外,吉水適時把本土產業的發展方向轉向規?;?,轉變以往“一家一戶”經營模式,采取“公司+ 基地 +農戶”一體化的經營模式,依托農業龍頭企業,通過定單、賒銷、合作社等方式帶動農戶發展種養業,推廣優良品種,促進農戶轉變種養方式,調整種養結構,為綠色食品加工企業提供取之不盡的資源,逐步形成“一鄉一主導產業,一村一特色品種”的產業格局。
加速融城 構筑吉泰走廊橋頭堡
贛江邊上,吉水“三大涉江”工程施工現場機聲轟鳴;大東山腳下,吉水萬尚城市綜合體拔地而起;燕坊古村前,新修與吉安市區對接的金樟大道車流不息……盛夏時節的吉水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建設熱潮。近年來,吉水縣圍繞吉安市吉泰走廊城市群戰略部署,緊緊抓住峽江水利樞紐庫區形成的契機,著力構建全縣“一湖兩江三岸四區”發展格局,致力打造濱江新城,城市建設突飛猛進,蘇區面貌日新月異。
規劃是“龍頭”,是駕馭整個縣城建設和發展的舵手?;谶@樣的認識,該縣把規劃放到“龍頭”地位,投入資金3000余萬元完成了縣城總體規劃的修編和近期建設規劃的編制,大手筆、大氣魄構建了城市圖景,確定了“北拓西進南延、跨江環湖發展”城市建設戰略,在城市規劃上與吉安市中心城區全面對接,與吉泰走廊全面融合,與峽江水利樞紐庫區全面互動。
特別值得一提的是,規劃設計的贛江二橋、恩江二橋、城市防洪路堤工程“三大”重點涉江工程的建設,標志著貫通吉水主城區幾十年的105國道即將改道,常年困擾的交通壓力將得到改善,吉水也將成為全省在贛江上擁有兩座城市橋梁的第二個縣級城市,從此邁向跨江發展新時代。
同時,策應吉安市“三山一江”旅游發展戰略,依托庫區生態資源,以40公里環湖公路建成為契機,重點抓好水上旅游和桃花島、燕坊古村等景區景點建設,快速發展水上旅游、生態旅游等“休閑產業”,融入大井岡旅游圈。
目前,該縣城市框架已基本拉開,一個面積達16平方公里、城區人口超過15萬人、城鎮化率達到54%,集行政辦公、文化娛樂、體育休閑、商貿服務、居住生活于一體的新型濱江山水城正在形成。
精準扶貧 奏響關愛民生和諧曲
把溫暖帶給最需要的群眾。
在蘇區振興發展進程中,吉水注重因地制宜,精準施策、精準幫扶、精準保障,一項項“真扶貧、扶真貧”的行動落實在全縣最貧困的村莊。該縣瞄準貧困村、組、戶和人口,根據藍卡戶、黃卡戶、紅卡戶三種不同貧困類型,相繼出臺了一攬子方案和扶持政策,大力實施產業扶貧、基礎設施扶貧、智力扶貧、保障扶貧、搬遷扶貧、勞務扶貧“六大扶貧工程”。
該縣還建立了“縣領導掛鄉包村、部門單位蹲村駐點、各級干部結對幫戶”的精準幫扶機制,組建42個駐村扶貧工作組,到全縣41個貧困村和“四個一”組合式扶貧村開展定點扶貧,實現所有貧困村定點扶貧全覆蓋。并從各駐村扶貧工作組中遴選42名農村工作經驗豐富、責任心強的科級干部,到各貧困村擔任“第一書記”,找準致貧原因,制定行之有效的幫扶計劃,切實幫扶貧困戶穩定脫貧致富。
同時,該縣整合各部門相關扶貧資源,按照“渠道不亂,用途不變、各計其功”的原則,整合財政、發改委、農業、林業、水利、農開辦、交通、城建、人社、民政、教育、衛生、文化等相關部門涉農資金,每年切出30%以上向貧困村重點傾斜。通過財政專項投入的杠桿作用,力爭投入各類扶貧資金3億元以上,切實解決貧困戶“讀不起書、看不起病、住破爛房”的問題。截至今年6月底,吉水累計發放城市低保金1824.03萬元、農村低保1793.78萬元;城鎮大病救助金238萬元、農村大病救助金480萬元;農村五保金536.4萬元;臨時救助1284人次,發放救助資金140.5萬元。
吉水縣水田鄉孔家巷村,位于峽江水利樞紐庫區。兩年前,該村還是雜草叢生,污水橫流,房前屋后撂荒多。兩年后,該村變廢為寶,池塘見底,鳥語花香似天堂……像這樣的貧困村該縣還有文峰鎮井頭村、八都鎮中村等。在吉水大地上,這些貧困村在縣、鎮、村扶貧干部的帶領下,正在實現華麗嬗變。